查看原文
其他

后真相时代,我们怎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挑战?

李黎丹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冲击着意识形态安全。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有效应对思路,对于巩固党执政兴国的思想基础,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倾向


网络舆论是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先导。“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各种网络舆论背后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论支撑,并随着舆论的生成演化,推动意识形态发展变化,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但由于多种原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一,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一些错误政治思潮不时借机登场发声亮相。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其中不乏一些对社会造成危害的错误政治思潮。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力量,这些错误思潮时而偃旗息鼓,时而暗流涌动,不时借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的机会改头换面登场。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虽然近年来随着引导力度的加大,其表现明显减少,但歪曲历史事件、解构英雄人物的错误倾向,仍然在网络上以新的方式出现,值得警惕。


第二,网络上长期存在民粹主义倾向,可能成为制造社会裂痕的推手。在网络这个人人皆可吐槽的公共空间里,不乏一些人以“屌丝”自称,以 “弱势”自居。这反映了部分网民对社会环境与自身境遇的一种体认,包含着既自嘲又无奈的社会心态。网络映像与社会现实长期的互动互构,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事实的认知。因此,这种心态可能影响到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在舆论中会迅速形成强—恶、善—弱等二元对立叙事框架,容易被人利用煽动负面情绪,加大舆论引导的难度。


第三,网络上泛娱乐倾向甚嚣尘上,拉低社会理性思考能力近年来,在各大用户平台上,娱乐类信息常常引起网民的狂欢,登入热搜榜的往往都是各种明星轶事、绯闻八卦,而严肃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等关注度相对较低。缺乏深度、理性的思考,对于意识形态的稳定、民族的未来都具有侵蚀性。因此,要防止陷入一些国家提出的“奶头乐”战略陷阱,这种战略企图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带来的结果就是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并进一步危及国家的未来。


此外,表达意识形态的方式也日益多样,“高级黑”“低级红”,借喻、隐喻等方式的表达更为隐晦,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网民体现出的“叛逆性”“二次元”等新特征,也给网络空间的秩序带来了新的问题。



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主要难点


一是内容生产主体多,舆情源头分散。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用户的“生产消费者”身份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不再只是内容的消费者,而是内容的生产者,成为传播链条的重要节点、传播圈层的重要连接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抖音的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自媒体正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常常成为舆论的独立源头。特别是视频的重要性正在凸显,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舆论震荡”,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海量爆炸,而信息选择空间却相对减少。虽然从理论上说,用户对信息选择具有主导性,但一方面,海量信息会使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使用户发现和提炼优质信息的能力降低,甚至会逐渐退化。相同生活圈的人由于接触较多的是同类或相近的圈子,所以提供的信息大多是雷同或者是无效的,类似于信息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中 。这种“信息茧房”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加深人们的刻板成见,不利于掌握全面信息,进行理性对话沟通,推动舆论的正向发展。


三是信息转发便捷,扩散快,纠偏纠错的难度大。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浅阅读特征,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形成片面认识。短短的文字、视频等只能对某个事实片段进行采撷,很难呈现事件的全貌,在浅阅读的时代,人们往往根据一鳞片爪的部分信息,便迅速形成自己的印象和判断,难免会以讹传讹,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损害舆论生态,不利于意识形态引导。2016 年年底 ,《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热词“后真相”,一开始 ,“后真相”是指真相变得不再重要了,情绪和观点的传播裹挟着舆论影响政治决策 ,这主要发生在欧美国家的政治领域。到后来,“后真相”与谣言和“反转新闻”关联起来。这一切共同作用使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挑战重重。




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基本思路


首先,认识和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引导水平。新媒介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其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更准确地把握群众关注的重点、焦点,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加以引导。当前,大量媒体、政务号在抖音的入驻,促进了正能量传播,改观了短视频平台“三俗”的局面。


其次,变被动为主动,把握网民的认知心理进行前置引导。按照心理学理论,除了当前活跃在意识范围内的认知图式外,大多数认知处于潜意识之中。“潜意识——价值观——态度”,是促使人观察、思考、转化、行动,最终形成结论的程式。因此,在引导中,可以在网民打开回忆“匣子”之前提前介入,从网民关心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方式入手,寓思想性于知识性,寓教育性于服务性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将受众潜意识里由理解记忆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与意识形态引导的框架匹配起来。


最后,高度重视社会个体的作用。互联网使社会成员都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处处是中心节点,社会个体成为供求关系中的主导者,一切产品、服务、理念都将围绕社会个体展开,每个传播的节点共同建构着日常生活的图景。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就要充分尊重个体参与感,充分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唤起每个个体参与的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将事半功倍。


作者:李黎丹,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4期,原标题“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挑战及其应对“

责编许海

排版: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